深入探討免減壓極限的真相

作者Nick Bird 醫師 (譯者註:Nick Bird 為美國西雅圖 Virginia Mason 醫療中心高壓氧醫學中心主任與潛水教練)
中文翻譯:數位藍海潛水攝影俱樂部
原文出處:DAN

有些潛水電腦會自動延長安全停留的時間,以降低減壓病(DCS)的風險,尤其當潛水員距離其免減壓極限(NDL)只剩下五分鐘,或是潛得超過 100 英尺(約 30 公尺)時更是如此。© Stephen Frink

身為高壓氧專科醫師與潛水教練,多年來我見過無數潛水意外,也投入數十年時間教育潛水員、治療減壓病。而在我接觸過的 DCS 潛水病患中,最常見的誤解之一,就是對「免減壓極限(NDLs)」的理解錯誤。他們常會說:「我都是在範圍內潛水的啊」,因此堅信自己罹患 DCS 純屬偶然。

然而,減壓病本質上是一種機率性疾病,當你接近免減壓極限時,受傷風險就會上升。我們(與我們的潛水電腦)所使用的基本變數是「深度」與「時間」。但除了這些,我們也知道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 DCS 的機率,例如呼吸氣體的種類、潛水曲線、減壓時間、冷熱壓力、身體活動程度、飲水狀況、年齡、性別、體能狀況、體脂比例、潛水適應程度與血液循環健康等。

雖然我們目前對這些變因已有一定了解,但仍無法用它們計算出明確的 DCS 風險值,也無法透過這些因子徹底杜絕風險。換句話說,我們並非在一片無知的迷霧中潛水,任憑命運擺佈。其實,我們預測 DCS 的能力已經相當不錯。即便目前的減壓模型並不完美,但只要遵守無減壓極限,DCS 的發生率是非常低的

所謂的免減壓極限(NDLs),又稱「免停留極限」,提供的是潛水深度與底部時間的最大容許值。當我們維持在這個範圍內時,理論上可以直接上浮至水面,而不會預期出現身體傷害。事實上,若我們潛水時間保持在 NDL 的 50% 以內,直接上升的 DCS 風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。

在潛水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,潛水表格會針對最大潛深提供明確的底部時間限制,即使你並沒有整段潛水都在最深處,也一樣受到那個時間限制的規範。而潛水電腦的出現,讓潛水員在上浮至較淺的水層後,可以擁有更長的底部時間,因為較淺的深度會減少惰性氣體的累積——這點受到大家熱烈歡迎。

但別忘了,潛得越久,體內累積的惰性氣體就越多。潛水電腦所使用的減壓演算法,其實都是數學模型,並非建構在大量實驗或以潛水後是否出現 DCS 症狀作為依據。

美國海軍早年的實驗研究建立了最初的 NDL,其依據是「深度」與「時間」(使用空氣),並以是否出現減壓傷害作為終點評估。當時的測試使用了「潛水剖面圖」,這對海軍潛水任務的安全設限來說,是一項必要措施。隨著技術潛水、循環呼吸器與高海拔潛水的發展,我們對減壓理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也衍生出多種模型——它們的共同目標,都是為了避免傷害、促進安全探索。

即使在潛水表格時代,DCS 的發生率已相當低,許多潛水教練仍會自行加入「安全緩衝值」。例如,在教授深潛課程時,我們會把 NDL 的參考格移到「左邊兩或三格」來規劃潛水,亦即預留更多安全空間,這樣做不只是為了安全,也是為了讓學生理解:接近極限時,風險正跟著上升。

潛水電腦也有類似的功能,你可以透過調整「保守設定」或「梯度因子」來調整 NDL,這種可調整性讓我們意識到 NDL 其實是浮動的數值,而不是一塊鐵板,應該用更謹慎的態度來看待它。

使用潛水電腦的優點,是它能即時追蹤潛水深度與底部時間,並隨時更新 NDL。但缺點則是,有些潛水員會過度信任電腦顯示的 NDL,認為只要在極限內就百分之百安全,只有超過才會有風險。

事實上,我們應對潛水目前良好的安全紀錄感到欣慰,尤其是嚴重神經型 DCS 的罕見程度。但請記得,在 NDL 左右兩側仍存在「誤差範圍(error bars)」,你愈接近極限,DCS 的機率就愈高。

潛水電腦帶來的另一個風險,是團體潛水時使用不同設定的電腦。過去大家用的是同一組潛水表格,也都吸空氣,但如今每個潛水員都可能使用不同品牌的電腦、不同的減壓演算法、不同的保守值設定,甚至呼吸不同的氣體。因此,除非你們使用完全一樣的潛水電腦與氣體混合設定,否則在整趟潛水過程中,彼此會看到不同的 NDL 數值。

我認為,很多 DCS 病例的潛在主因之一,是潛水員在整趟潛水過程中持續緊貼著 NDL 游走。雖然他們沒「超過」極限,但實際上仍處在極高的減壓壓力(惰性氣體負荷)狀態,遠超出傳統潛水表格允許的程度。部分潛水電腦已經開始在這種情況下自動延長安全停留時間,從原本三分鐘拉長到五分鐘甚至更久,尤其當潛水深度超過 100 英尺,或 NDL 只剩五分鐘以內時。

最後提醒:你身上風險因子越多(如冷水、劇烈活動、深潛),就應該越遠離 NDL,安全停留也應該更長。
如果你的潛水接近極限,或涉及上述風險條件,請將計畫潛水的次數減少、延長水面休息時間。